投资人说它尺度太宽,房企说它不讲义气。
记者丨李惠琳
房企与评级机构的“和平分手”,不停上演。
2021年下半年至今,标普、惠誉和穆迪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至少撤销了约70家内地房企的评级。
以穆迪为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百强房企中,有32家已经与之“分手”。
公开的理由,无非是 “出于商业原因” “系应公司要求”,又或是 “由于缺乏足够信息来支持维持评级”,几乎都是房企主动为之。
内地房企过去是境外高收益债发行大户,大规模的断舍离,加剧了穆迪在中国市场的不利处境。
一周前,穆迪中国被曝出裁员百人、关闭北上深三地办公室的消息。
虽未波及信用评级业务,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地产下行周期的双重影响下,它在中国的生意不好做了。
“外资评级的生意应该会冰封一段时间。”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认为。
1
分道扬镳
穆迪、惠誉、标普是目前主流的国际评级机构,房企要发行美元债,基本绕不过这三家。
“企业发新债,想吸引海外投资者,至少需要聘用三大评级公司中的两家。”黄立冲告诉记者。
据《21CBR》记者统计,2021年百强房企中有58家与穆迪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销售排行前10强中,除了央企招商蛇口之外,其余9家都在穆迪的客户名单上。
穆迪的长期评级分为9级,依次为:Aaa、Aa、A、Baa、Ba、B、Caa、Ca和C。
Baa级及以上为投资级别,以下则为投机级别。对于要发行债券的企业而言,通常信用评级越高,投资人认购更积极,融资成本也更低。
与评级机构分道扬镳,意味着房企暂时放弃了在公开市场发行美元债的计划,这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之举。
一家主动撤销评级的房企人士告诉《21CBR》记者,对当前的地产公司来说,海外发债渠道受限,基本发不出来,所以评级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会因为机构频繁下调评级,造成资本市场的挤兑。
过去一段时间,因评级下调导致债务挤兑的房企,不在少数。中国奥园就是一个例子。
2021年10月,三大评级机构都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中国奥园的评级,由此触发了部分融资条款,连锁反应导致债务挤兑,引发中国奥园的流动性危机。
当时有中国奥园内部人士向《21CBR》记者提到,对于机构频繁下调评级,公司没有准备,也未料想到状况会如此严峻。
今年1月21日,穆迪宣布撤销对中国奥园的“Caa2”企业家族评级,以及该公司发行票据的“Caa3”高级无抵押评级。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提到,评级下调还可能加大房企再融资的难度,负面影响甚至会传导至销售端。
黄立冲也表示,主动撤销评级,一来可以节省成本,二来可以避免评级下调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趋利避害,主动撤销评级成为房企们的选择。
2
无差别“狙击”
穆迪对内地房企的评级下调,几乎是无差别“狙击”,且频率极高。
据穆迪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的 9个月内,其对发行高收益债券的内地房企,进行了91次降级,创下新记录。
此前10年里,它对内地房企只进行了56次降级。
尤其是去年10月,穆迪在一个月内下调了29家房企的评级,包括富力、佳兆业、禹洲、建业等知名房企。
“镰刀”挥下没有征兆,很多未违约房企,一度非常不解,双方矛盾激化。
4月,穆迪宣布将建业地产的发行人评级,从B1下调至B3。理由是,其流动性减弱,再融资风险增加。
对此,建业地产“深感失望”,并表示,“穆迪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再融资及还款计划,以及积极开拓新融资管道的举措。” 建业在公告中表示,申请撤销评级。
无独有偶,6月20日,穆迪将海伦堡的发行人评级从B2下调至Caa1,债项评级由B3下调至Caa2,展望为负面。
理由是,海伦堡运营能力减弱,融资渠道受限,未来12-18个月内债务到期规模庞大。
海伦堡同样 “深感不解与失望”,就在调级的三天前,它提前偿还了一笔8.63亿元的公司债券。海伦堡也申请撤销评级。
示范性房企旭辉也未能幸免。今年9月,旭辉完成配股,中债增公司担保中票发行,如期支付了境外债利息。
意外的是,10月,穆迪连续两次下调旭辉的信用评级,并列为负面观察。而在9月底,标普和惠誉已先后进行了类似操作。
这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脆弱的信心,也打乱了旭辉的偿债计划。11月,旭辉在公告中表示,部分融资因评级下调触发提前兑付条款,境外兑付压力短期内剧增。
目前,在50强房企里还保持穆迪“投资级别”评级的,仅有万科、中海、华润置地、保利、龙湖、越秀、金茂7家。
幸免的大部分为国企。
3
生意逻辑
信用评级是一门生意,三大评级机构都是商业公司。
“由房企付费购买服务,与机构签约后才会给予评级。”上述房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据黄立冲了解,穆迪等机构的评级流程类似审计,“签约后,穆迪对企业做调研,同时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给予配合。”
担当风险“守门员”的角色,评级机构的结论本应是独立的,但其盈利的本质,又导致独立性和专业性受到质疑。
“(评审)太宽松了,预见性差、反应太慢,现在投资者都在怪他们缺乏预见性,导致损失惨重。”黄立冲认为。
穆迪对房企的评级调整,多以行业悲观预期为依据,跟随周期性趋势,原因多为销售下滑、再融资渠道收窄等导致流动性下降。
黄立冲认为,基于其商业属性,即便机构分析员预料到危机,也不会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降低评级或者给予警示,跟着周期最安全。
这样一来,穆迪很容易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局面,“投资人认为他们尺度太宽,房企认为他们太不讲义气。”
信用评级业务是穆迪的核心业务,贡献了收入的半壁江山,2022年前三季度,坐收21.23亿美元。
受债券、股市疲软的影响,该业务营收同比下降了28%。第三季度尤甚,降幅达到36%。
穆迪中国此次裁员,主要涉及其分析咨询公司,从事风险数据分析业务,与评级业务所属的投资者服务公司,为两个独立业务。
穆迪中国回应《21CBR》记者时称:“正如我们在最近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的决定,穆迪根据当前和预期未来的经济环境,现正采取措施调整全球人员布局。”
穆迪中国向记者强调,仍在中国有较大规模的运营,会继续为中国的可持续增长及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1月初,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副总裁李秀军表示,受一系列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影响,中国房地产行业以及非金融行业的信用展望可能为负面。
不过,国内融资渠道逐渐开闸,房企流动性有望增强,大规模的房企评级下调可能不会再现。
周期过后,房企或将再启评级,与穆迪重修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