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拍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坪社区。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南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妇女结束了在彝绣工坊的工作后回家。这个彝绣工坊有100多名绣娘,依照订单制作彝族传统服饰制品,绣娘们在此灵活就业,既能为家庭增收,又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每年可增收数千至上万元。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的越西县越城镇第一幼儿园,随家人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玩耍。 新华社发
在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彝族女孩王小花放学回家后整理书包。学校就在家附近,王小花上学很方便。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位于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的九如草莓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居民在大棚里采摘草莓,他们每月可获得1000至2000元收入。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在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附近的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到此的居民接受缝制服装的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他们将在此正式上岗工作。据介绍,这里的熟练工人每天可以挣200元左右的报酬。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曾经均为深度贫困县,曾有贫困村2072个。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超过7万套,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超过35万群众搬入新居,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如今,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人们的居住、就学、就医等条件均得到显著改善,当地不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通过在安置点或周边地区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安置点群众就近务工就业,确保人们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