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这座曾有光辉历史的城市,见证了书店业的一次创新。
11月11日至13日,全国各地的40多家独立书店、20多个出版品牌齐聚南昌陆上书店,举办为期3天的首届独立书店阅读节(下称“书店节”)。
北到哈尔滨,西至成都,南到泉州,来自天南海北的独立书店老板、出版品牌编辑聚集在一起,摆摊卖书,与读者面对面,他们交流感情,交换意见,探讨小书店、小品牌在电商当道、电子阅读冲击纸质书的大环境下,如何更稳地经营、更好地生活。
连接爱书的人
陆上书店开在招商·东湖意库园区一栋三层建筑“东西仓”内,园区是1974年建造的苏联式无梁楼盖建筑群,东西仓曾是江西外贸储运公司最大的仓库裙楼,江西省最早的内陆口岸铁路“专八线”从楼下穿过。除图书外,陆上书店还拥有相当规模的古董家具陈列,并与知名品牌“北平机器”合作开设咖啡精酿馆。
将活动书架移到一角后,陆上书店一楼大厅变为书店节摊位区。双11这天,书店节正式迎客,年轻读者陆续来访,等到周末两天,气温突降10℃,内场气氛却相当热烈,门票和书籍的销售情况都不错。
读者买的129元三日票,可获得20元代币。13日傍晚盘点“战绩”,从北京南下摆摊的新经典文化营销编辑张寒馨以121枚代币夺得“代币销冠”。杭州尤利西斯书店店主胡一刀成为第一位售罄摊主,两天卖光近百本“盲盒书”。一本书装一个袋子,外面写着他的读后推荐语。
在一所南昌本地高校就读外语相关专业的张文连逛3天,听了多场论坛,认识了好几位来自各地的书店老板和图书编辑。上海开闭开诗歌书店老板黄圣为她推荐了卡瓦菲斯的诗集《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主持“书店的‘过去完成时’”“书店的‘过去将来时’”两档论坛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编辑贺宇轩一看到张文就问她,“你是不是每场都在?”她还从泡芙云诗歌书店买了兰波诗句的书签纸。
在江西本地媒体工作的编导饶平,周末两天都在加班后来逛书店节。她买了好几本文学戏剧类旧书,还围观了12日晚上的环境戏剧读演《伤心咖啡馆》。该作品由南山剧社和狐狸森林策划并演出。饶平告诉第一财经,自己平时忙于工作,虽然很爱阅读,但少有机会好好逛一逛买买书,在书店节感到非常满足。
读者麦子参加书店节后在网上写下感想:“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都知道的,太难了。所以庆幸有人愿意为之步履不停。包括让我很受感动的这段话:爱书的人重新连接起来,在互联网济济一堂。充实不是个体的完成,而是同气相求的人相互看见,生命变成一片大森林。”
麦子是在书店节的“不在场书店”的摊位看到这些文字的。陆上书店主理人之一晶菁告诉第一财经,一些受邀方因疫情无法来现场,可以把书寄到南昌,书店节志愿者团队会安排专人“代摆摊”;如果物流限制,连书都寄不出来,书店节专设“不在场书店”摊位区,以手写信的方式展示他们的寄语和荐书。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广州知名的1200bookstore摊位就是由人代看,展销其创办人刘二囍出版的《书店的温度》《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探访广州独立书店》等讲述独立书店故事的书。重庆存在书店属于“不在场书店”,店主在寄语中写道:“我所希望的出版与书店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输入与输出——出版社供货,书店把它们卖出去,不是的。这太单一了,我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也有不足,真正重要的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最大效益。”存在书店还推荐了《阿尔伯特·卡埃罗》《教书匠》《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修配工》《秋园》五本书。
每一家来到南昌的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渴望展示和交流。泉州芥子书屋始于2013年,是一家在地风格强烈的书店,他们把泉州历史读本、民俗装饰、饮茶文化搬到了书店节,还与本地朋友合作遴选了一些南昌历史类旧书。店长之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福建参加活动。
一些出版社和出版品牌也通过书店节增加与读者交流的机会,推荐自家出版的新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的营销编辑赵艳芳和春卷坐火车从桂林赶到南昌,带着《西方旅游史:16-21世纪》《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等新书。从武汉出发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大升,则在书店节现场向第一财经推荐了他们的新书《在南极的500天》。张寒馨带着女性阅读专题的多本新书《看不见的女性》《婚难时代》《始于极限》等,在现场支起了一面“那些我想说,或没说出口的……”留言墙,邀请“对面的女孩”读者把感想写在便签上。
最后一天的压轴活动“不伤和气:书业共克时艰恳谈吐槽会”进行了两个小时,几十名读者在会场与三位主理人和编辑聊得火热。一位读者询问书店老板的日常状态、独立书店究竟是怎样的,聊着聊着走上前去很自然地当起了主持人,成为了书店节上的神奇一幕。
“一定有下一届“
这次书店节也在全国文化出版业激起涟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南昌?
来自南京、在多个城市的图书市集做过志愿者的“游击队员”李非告诉第一财经,氛围好不好,关键看怎样办。这届书店节是真正由独立书店联手办起来的,书店才是主角。
书店节的主题是“书店,进行中”。本届“1号摊位”、2011年创办的上海乐开书店店主蜗牛在朋友圈写道:“相比书店的开业和停业,‘进行中’是书店最日常的时刻,当人们更多地关注到这些时刻而来到书店购书时,才正是实体书店可以持续存在的最大寄托。”
长期以来,人们对独立书店有着一定好奇心。每一家独立书店都有自己的历史,有个性化的选书风格,有鲜明的气质。然而他们做的是与大书店、电商相同的事情:卖书。一样是靠图书进销价差来盈利,独立书店因为空间小、资金少、客流低,相对来说生存更艰难。
往前推二三十年,在中国民营书业兴盛之初,书店彼此激烈竞争,而现在大家需要面对共同的挑战。长沙述古人文书店成立于2003年,现址在长沙文和友内,老板黎叔在论坛上回顾,以前书店的竞争很刺激,“你卖3折,我恨不得卖2折。现在局面不同了,我们要合作”。
独立书店希望通过有效的联合,增强话语权,联手与出版方议价。“一种书你只进10本,出版社也不愿意给你很低的折扣。如果大家一起下单,要300本,出版社就愿意谈”。
目前国内书业现状是图书进价“倒挂”,即电商凭借强大的话语权和走量能力,能从出版社拿到3至3.5折甚至更低的进价,给独立书店的却是6至7折甚至更高。这种紊乱的定价体系已被热议多年,成为独立书店乃至所有实体书店的痛点。短视频、直播带货兴起后,局面进一步恶化。为表明态度,书店节定下规矩:全场售价最低8折。
为了生存,独立书店各显神通,有的探索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有的积极开发读者社群和机构订书渠道,有的给每本书认真写下推荐语,搞盲盒、开发文创、做直播、卖咖啡和酒等,但还是逃不过读者“记下书名上网买”。
独立书店的优势是在有温度的城市场景中,面对面地传达个性化、精品化的阅读魅力,由于经营困难,这成了一项成本高企、风险极大的生意。小本经营的独立书店对大形势只能被动接受,在房租等压力面前默默前行。上海开闭开诗歌书店从2009年至今换了四处店址;武汉诚与真书店则是2010、2021年开办百草园书店的老王在蛰伏400多天之后,重新出发的书店。更多的独立书店则消失于江湖。
南昌青苑书店始于1992年,现有两家店。金域名都店店长高女士在书店节摆摊,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老板很有远见,在十多年前买下了金域名都店所在的商铺。但疫情以来,读者入店的积极性下降了,我们也很难。”
疫情以来,市集成为一种新兴业态,很多独立书店在参加市集时互相了解,要问问彼此,你是怎么做下来的?我们能不能一起做点事?在今年9月的大屋顶x做书2022杭州阅读生活节之后,上海愚人书市的成员书店和陆上书店等,产生了抱团取暖的想法,联络各地独立书店,决定共同举办国内首次旨在促进独立书店之间交流的大聚会。
陆上书店主理人晶菁、泽宇在与第一财经的多次交流中都提及,希望书店节能形成各地独立书店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从与自由度相对较大的出版品牌增强对话开始,探索更灵活的进销定价机制,在推广上实现书店之间的资源共享。
长期形成的业界格局有其惯性,但并非没有松动的可能。据了解,关于电商同价原则,读库此前已经率先迈出一步,为电商和独立书店提供相同的进货折扣。
多位店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畅所欲言的“大联欢”非常宝贵。陆上书店也表示,将会持续承办独立书店阅读节,让大家有机会一起再向前一步。对于书店节的未来,愚人书市的周迎和晶菁都给出了相同的回答:“一定有下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