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林姿辰 陈星 每经编辑 董兴生
11月15日晚间,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就在几天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形成了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其中包括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
不过,中国高血压联盟方面随后通过媒体发声,称该标准下调不适合我国国情,还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伤害。随后,“健康中国”明确了现行高血压诊断标准。争议为何存在?
官方明确现行高血压诊断标准前,已有患者寻医问药
国家卫健委针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声明,与前述《指南》有关。据相关统计,若按照≥130/80mmHg(毫米汞柱)的标准测算,中国将至少新增2亿名高血压患者。
11月15日,四川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侯悦(化名)通过电话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在近几天,已经有患者听说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后,主动来求诊问药。“大部分主动找来的患者年龄在五六十岁左右,血压在130/80mmHg和140/90mmHg之间,他们看到新闻或者听到消息之后,自己就主动找来了,除了要求进行药物干预,自己还主动提出要改善生活方式,多运动、调整饮食习惯等等。”
在侯悦的临床经验中,这部分人群属于有潜在高血压风险的患者,如果及早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医疗干预,可以避免因为高血压发展而导致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侯悦表示,及早干预带来的医疗负担及后果会低于并发症出现后再来进行临床治疗。目前的常用高血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片等药物均已进入集采,患者的医疗负担不会很重,其中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最便宜的价格是0.96元/盒。而一旦不及时控制,让高血压发展下去,无论是用药负担还是健康后果都严重得多。
他还提到,如果“下调”后的标准形成了专家共识或诊疗规范,临床医生也应当按照调整后的标准进行高血压的诊断。
140/90mmHg还是130/80mmHg?业内仍在继续探讨
实际上,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行业内争论已久。北京某国家级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退休主任医师姜强(化名)更认可“140/90mmHg”这一现行诊断标准,“130/80mmHg可能在某一方面有好处,但可能带来别的问题”。
15日,姜强通过电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二三十年前的医生都认为,60岁以上的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收缩压允许增加10个毫米汞柱。这是因为高血压属于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例如很多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升高,是由血管硬化导致的,而血管硬化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血糖、血脂高、遗传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常见于老年人。
因此,姜强认为,130/80mmHg的标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于苛刻,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影响,比如强求具有生理性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将血压降到130/80mmHg可能有害。
另外,130/80mmHg的诊断标准是美国提出的,姜强认为,该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居民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以糖尿病诊断标准为例,虽然美国空腹血糖标准已经改为5.6,但经过探讨研究,目前中国的空腹血糖标准上限是6.1。人种、遗传、生活、文化的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国家对同一疾病诊断标准的选择不同。
姜强承认,《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调低的推荐意见,确实会对公众产生影响,也可能对临床医生的诊断产生实质性影响。
“现在我们临床上对‘指南’文件的认可度非常高,而且‘指南’文件比‘共识’文件的接受度更高。”姜强说,不同机构署名的指南文件权威性不同。中华医学会是中国医学方面权威性最高的学会组织,临床医生一般更看重其下属分会署名发表的指南文件。此外,中国医师协会等国家级协会的权威性也较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由多个学术机构联合发布,包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姜强提到的两个机构位列其中。
15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并询问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业内争议和共识,对方回复称,“会发表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