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被寄予厚望。
随着三季报披露完毕,国有大行作为行业领头羊通过数据呈现出诸多变化,也给市场提供了全年预期的参考。
从整体盈利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国有六大行均保持了正向增长,归母净利润突破万亿,同期资产规模维持小幅增长,合计金额163万亿元左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行信贷投放力度不弱,但因为贷款利率下行、存款定期化等趋势影响,各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营业收入增速回落,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在三季度甚至出现营收同比负增长。
资产质量方面,各大行前三季度整体保持了不良率边际下降趋势,拨备覆盖率仍处于高位但较年中有所回落,对净利润的反哺作用持续。从各行动作来看,虽然资本充足率较年中有所改善,未雨绸缪的资本补充计划正在频繁进行当中。
2022年仅剩2个月时间,市场普遍试图透过三季报的关注全年趋势。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剑团队预测,预计在稳增长政策下,上市银行资产增速会有所回升,但考虑到净息差继续承压,资产规模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有限。
六大行9个月赚了1万亿
从三季报数据来看,六家国有大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普遍不高,同比增长5%以上的只有邮储银行(7.79%)和交通银行(5.05%),“宇宙行”工商银行甚至出现小幅负增长。具体看各季度表现,三季度是主要拖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单季营收增速分别为-8.26%、-6.49%、-1.08%。
但尽管如此,六大行的赚钱能力依然强劲,1~9月合计盈利超过万亿,达到1.03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以2658.22亿元归母净利润继续领跑,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2472.82亿元紧随其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前三季度分别盈利1975.05亿元、1730.81亿元、738.49亿元、678.83亿元。
其中,邮储银行盈利增速尤为亮眼,归母净利润前三季度实现14.48%的增长,成为唯一实现盈利两位数增长的大行,其余5家大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普遍保持在5%~6%之间,与行业平均水平一致。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银行业的趋势。尽管42家上市银行除浦发银行、民生银行、西安银行外均实现了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其中有20家银行实现两位数增速,但营收增速超过10%的银行只有17家,其中包括营收负增长的银行7家。
据国信证券测算,前三季度银行业平均营收增速较中报回落2.1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增速则较中报提升了0.5个百分点。
具体看盈利支撑,生息资产归规模的增长是主要因素。截至今年9月30日,六家国有大行总体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62.53万亿元,规模增速除农业银行达到16.37%外其余5家银行均在15%以下,但较上半年已有明显提速,信贷投放增加效应显现。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总资产逼近40万亿约为39.55万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总资产也在30万亿元以上,分别约为34.30万亿元、33.83万亿元,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资产规模分别为28.64万亿元、13.52万亿元、12.69万亿元。
增利不增收背后
据王剑团队分析,银行营收增速回落主要是继续受到净息差拖累。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余5家净息差较去年同期下滑,其中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同比下降0.35和0.33个百分点至1.96%、2.23%,交通银行净息差水平在大行中继续“垫底”,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期下滑0.05个百分点,降至1.5%。
利率下行和存款定期化趋势是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的主要原因。建设银行在三季报中透露,该行净息差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主要是贷款收益率受降息等因素影响持续下降,而存款成本有所上升。
交通银行则解释得更为详细,即在资产端主要受LPR下调、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负债端则是受居民及企业投资和消费意愿下滑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存款成本率呈现一定程度的刚性”。
今年以来,为减少企业和居民负担,1年期和5年期及以上LPR分别经历了2次、3次下调,前者从3.8%降至3.65%,后者从4.65%降至4.3%。加上央行对新增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多次下调,作为银行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住房按揭贷款的收益率不断下行。尽管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为行业调整负债成本提供了空间,但短时间难以抵消资产端影响。
除了利息收入,非息收入也是前三季度拖累营收的重要因素。虽然中收在各行中占比远低于利息收入,但近年来各行加大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的倾向明显,尤其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一度成为重要业绩支撑。但今年以来股债市场波动较大、时间较长,对居民投资理财情绪形成一定干扰,叠加减费让利等影响,各行中收贡献波动较大。
从财报数据来看,六大行前三季度的利息净收入占比普遍较年中有所提升,同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那么,是什么支撑行业盈利?王剑团队分析,资产质量边际改善背景下,拨备反哺是银行整体利润增长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截至三季度末,六大行中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继续增长外,其他4家大行较年中普遍出现回落,其中拨备率处于最高位的邮储银行降幅最大,从年中的409.25%降至404.47%。
资本充足率方面,除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外,各行前三季度资本充足率均有提升,核心一级资本普遍改善。不过近期大行为拓展业务“补血”的动作频繁,比如在发布三季报的同时,邮储银行宣布拟通过定增募资不超过人民币45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工商银行则在8月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后,10月又获批发行不超过20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10月28日董事会刚刚审议通过发行不超过1300 亿元永续债, 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资产质量改善但忧虑仍在
具体看各大行资产质量,交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较年中减少约13亿元,不良率从1.46%降至1.41%。其他5家大行不良贷款则小幅增加,总体增加规模约为191亿元,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不良率均有回落,其余2家则与年中持平。
自去年下半年地产行业资金链收紧之后,市场对银行基本面的一大担忧便是相关资产的安全性。不过从年内表现来看,整体趋势好于预期。
不过王剑提示,虽然上市银行存量不良继续出清,但从边际生成角度考虑,在房地产风险持续暴露及宏观经济压力之下,预计全年行业资产质量仍然承压,全年行业不良生成率还会上升。但他同时强调,银行当前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处于近几年高位,通过拨备反哺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
相比资产质量带来的盈利威胁,净息差压力可能更让市场担忧,机构普遍分析,当前乃至2023年初贷款都有较大的重定价压力。“受LPR下降后贷款重定价、信贷需求偏弱、让利实体和存款成本刚性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全年净息差降幅将走阔,拖累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王剑分析。
不过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机构普遍对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期待较高,这对净息差收窄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能够形成一定抵消。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沈娟认为,政策性金融工具驱动2022年银行资产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而且低基数效应下,财富管理收入或有所修复,驱动中收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