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湖北宜昌,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现代农业产业,勾勒出乡村振兴新版图。
以清江两岸的宜都市、长阳县为代表,不靠等不靠要,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在坚定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培育出魔芋和柑橘种植深加工、鲟鱼养殖、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等产业,制造鱼子酱、果醋等“高价”产品,打破农业“低附加值”的刻板印象,成为大健康领域的探索者和主力军。
这是宜昌对中央“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要求的积极落实,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世界性难题,从“靠天吃饭”到实现“精准养育”,再到“吃干榨尽”每一分经济价值,让特色农产品的价值从“论斤卖”提高到“论克卖”,2024年全市特色农业综合产值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
4月23日拍摄的宜都市清江鲟鱼谷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4月23日,宜昌市委宣传部和澎湃新闻(www..cn)共同主办的“来电宜昌”2025长三角主流媒体宜昌调研行走进清江两岸,探寻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生态繁育冬虫夏草,全球率先实现产业化
提到冬虫夏草,往往让人首先想到雪山高原,然而在海拔并不高的宜都市,已经形成年产60多吨冬虫夏草的规模。
在高原寒冷的环境下,真菌“虫草菌”的孢子悄然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利用幼虫体内的丰富营养进行繁育,最终形成冬虫夏草。
然而,在自然环境中,真菌感染的概率极低,冬虫夏草的产量也就十分稀少,这便是冬虫夏草价格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
4月23日,在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澎湃新闻看到一场颠覆传统的 “生物革命”—— 冬虫夏草在工业车间里实现规模化生态繁育,改写了这一珍稀药材依赖野生采集的历史。
宜都东阳光公司养育的冬虫夏草。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我们模拟的是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宜都东阳光总经理助理李黎介绍,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该企业成功模拟出高原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关键环境要素,攻克蝙蝠蛾幼虫人工感染真菌的技术难题,完成冬虫夏草菌及蝙蝠蛾幼虫的世代循环,形成世界上独创的、稳定的冬虫夏草繁育工艺,实现冬虫夏草2-3年生长周期的可控化,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
在宜都东阳光的厂房里,一扇扇巨大的圆形或方形不锈钢观察窗后面,就是模仿出高原环境的繁育室,里面躺满了成长中的冬虫夏草;而在加工车间里,全自动的机械臂灵巧地将一根根虫草分拣而出。
2024年,宜都东阳光的虫草年产量达到63.5吨的惊人数字,意味着每天都有60多万根虫草从车间新鲜出炉。
宜都东阳光公司繁育冬虫夏草的车间模拟出青藏高原的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李黎强调,与野生虫草相比,室内繁育的冬虫夏草不仅有效成分一致,且重金属含量也有所降低,“营养价值不变,安全性却更高了。”
清江鲟鱼“上岸”,守护青山绿水还增加产能
科技的创新,宜昌不仅让冬虫夏草成功从雪域高原“下山”,也让鲟鱼实现了从清江“上岸”。
清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古称夷水,“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在宜都汇入长江。清江的水质、水温适合养殖鲟鱼,而鲟鱼深加工生产的鱼子酱是珍贵的食材。
20年前,清江高坝洲库区是湖北有名的“鲟鱼之乡”,曾以网箱养鲟闻名荆楚,却也因无序扩张付出沉重生态代价。2016年,落实中央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宜都市自筹3亿元,启动清江养殖网箱拆除,但坚持拆网箱不拆产业的原则,推动鲟鱼“上岸”。
在距离东阳光几公里外,就有一家“岸上”的鲟鱼养殖企业——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成片的厂房绵延数百米,还在不断扩建之中。
4月23日,清江鲟鱼谷总经理季坚义介绍,这里规划建设面积约378亩,建设鱼池约410个,预计可养殖鲟鱼12300吨。
他说,这里的鲟鱼养殖场全部从清江提水,在水质、流速、水温和溶氧度上完全模拟清江流域生态,实现江水循环,废水经过企业和市政两道处理后,符合标准才能排放,不仅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衍生出“绿色高溢价”。如今,清江宜都段水质已经从最差时的劣V类蝶变为Ⅱ类。
宜都清江鲟鱼谷庞大的养殖基地还在不断扩建中。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宜都清江鲟鱼谷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同等养殖规模节水95%、节地99%,年产鱼子酱100吨以上,每克售价最高达400元。”季坚义说,以前好的鱼子酱都来自野生鱼,但现在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能保量,还能保质。
清江鲟鱼谷养殖的鲟鱼大量用于制造鱼子酱。季坚义介绍,通过鲟鱼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鱼子酱年产能已经远远超过网箱拆除之前。
活鱼交易也是清江鲟鱼谷的一个重要产品,并通过创新物流运输技术,解决了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的问题。
“从宜昌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到哈萨克斯坦,可以实现活鱼整体运输。”季坚义说,运输技术的改进确保了活鱼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健康,大大提高了鱼类的存活率和品质,也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市场。
鲟鱼和柑橘深加工,从论斤卖到“论克卖”
“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宜都。”季坚义自豪地介绍,作为中国最大的鱼子酱出口企业,清江鲟鱼谷在全国鱼子酱出口市场中占据了约30%的份额。
他说,2020年以前,清江鲟鱼谷的鱼子酱出口比例高达97%。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现在国内份额已攀升至68%,出口值则相应降至32%。其中,内销主要供应长三角、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出口目的地则主要是欧洲、中东等地区。“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鱼子酱的认可,也彰显了清江鲟鱼谷在国内市场的强大影响力。”
“一条优质的鲟鱼,其价值可达300万元。”季坚义说,鱼子酱产业作为典型的卖方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虽然鲟鱼养殖的周期长,产业链也长,但对老百姓增收的带动作用却十分明显。
为保护原清江网箱养殖户的利益,清江鲟鱼谷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与农村联合社等签订“联农带农”协议,按照“保底收益+经营分利”模式,预计可以产生直接收益近40万元。同时,围绕鲟鱼的繁育、养殖、加工、销售、运输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清江鲟鱼谷为周边农户提供大量岗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宜都建设中的鱼子酱(全球)加工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现在产能已经是网箱养殖时的三倍。”季坚义说,清江鲟鱼谷刚落地天平山村时,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然而,如今的天明山村已蜕变为水美乡村,村集体收入翻了七倍,户均存款达到30万元,也实现了三倍的增长。
若说鱼子酱是高端食材的典型代表,油盐酱醋则是普通生活化的代表。二者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但通过品牌建设和科技赋能,在宜都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
4月23日,在位于宜都的湖北土老憨集团橘醋庄园,“少庄主”李源介绍,柑橘浑身都是宝,橘皮经过发酵后成为陈皮,果肉榨汁后酿成橘醋,而果肉榨汁后的渣就是膳食纤维,都是药食同源的大健康产品。
“三峡地区的酿醋技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通过王昭君的和亲,这项技术传播到了草原、西域,最终影响到了欧洲。”李源介绍,该企业将现代工艺、欧洲传统古法酿造技术和中国古法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橘醋原浆、陈皮等多种柑橘深加工产品。
宜都土老憨橘醋庄园里的一处酿醋车间,10年橘醋的售价高达700多元一斤。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橘醋酿造技术利用非转基因菌种发酵,将柑橘含糖量转化为功能性成分,不仅使醋果香四溢,也极具健康价值。
“每年宜昌的柑桔产量超过400万吨,仅宜都市的柑桔产量就超过60万吨。”李源现场算了一笔账说,按照5斤橘子酿1斤醋的比例,年产15万吨橘醋需蜜橘75万吨,可为橘农带来30亿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湖北土老憨集团还通过全果利用技术,将果肉、果皮、橘络等部分进行充分利用,开发出橘子酥、橘饼等200余种产品。
其中,土老憨集团生产的橘醋,一斤可以卖到数百元,7年陈醋约240元,10年意大利风味橘醋则高达700多元,而10年陈皮更是高达4500元一斤。
宜都土老憨橘醋庄园里展示的10年陈皮,售价高达4500元一斤。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种“吃干榨尽”模式,使得5万吨柑橘创造50亿元产值,相当于传统鲜果销售价值的20倍,实现“一枚橘子”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大健康布局:从“吃饱”到“吃好”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将正式实施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这被不少网友戏称为,“国家喊你来减肥”。
“体重管理年”行动提倡的不仅是减重,更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健康体重”,饮食健康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魔芋作为天然膳食纤维之王,是广受健身人士钟爱的代餐食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在“中国魔芋之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 18 年时间,将这一“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
“历代医学书籍也对魔芋的保健功能有所记载,如《本草纲目》中就明确提到魔芋能治糖尿病。”4月23日,该公司董秘唐华林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魔芋的健康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他介绍,魔芋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占80%,干物质占20%,其中50%是葡聚糖聚合物。这种成分使得魔芋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目前,该公司利用现代化魔芋精粉加工技术,提取高纯度魔芋膳食纤维、葡聚糖聚合物,用于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相关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地区,成为富民产业的重要支柱,其中魔芋粉销量在2023-2024年稳居全球第一,产品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宜都一致魔芋公司生产种类繁多的魔芋产品。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从饱腹代餐到工业 “软黄金”,魔芋已经成为宜昌的“新特产”。
一致魔芋公司规划,未来凭借三产融合、技术升级,将魔芋从小众特色作物蝶变为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全球消费者带去健康、为从业者创造财富、为生态环境贡献绿色力量。
未来,长阳将打造全国魔芋行业“总部经济”制高地,建成10万亩标准化基地,培育规上企业超10家、打造1个魔芋小镇、创建1个优势产业集群,力争魔芋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而魔芋产业的蜕变,只是宜昌农业大健康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宜昌,不少农业相关企业均在大健康领域有所布局——东阳光以冬虫夏草多糖提取技术为基础,布局抗肿瘤药物研发;清江鲟鱼谷从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开发医用敷料和抗衰老化妆品……
这些现代农业企业从田间地头和江水中走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健康产业为目标,一边守护着青山绿水,一边书写着宜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海报设计 郑达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