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全国报修  全国报修网点  家电上门服务  24小时服务电话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上海车展上的双向奔赴:跨国车企融入中国创新,联手“在中国,为全球”今日资讯

   更新时间: 2025-04-24 11:04  发布时间: 4小时前   2440
核心提示: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已然成为穿透迷雾的确定性力量。据上海发布,4月23日下午,市委书记陈吉宁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调研,察看中外参展车企首发新品及最新技术,就汽车产业发展与中外展商深入交流。在奔驰、大众、丰田等展台,市领导与跨国车企负责人亲

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已然成为穿透迷雾的确定性力量。

据上海发布,4月23日下午,市委书记陈吉宁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调研,察看中外参展车企首发新品及最新技术,就汽车产业发展与中外展商深入交流。

在奔驰、大众、丰田等展台,市领导与跨国车企负责人亲切交谈,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新品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就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等听取企业想法建议。

陈吉宁表示,上海将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发展环境的长期、稳定、透明、可预期,政策服务的整体性清晰性便利性,支持跨国企业把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布局放到上海,带动上下游企业深化贸易合作和产业投资,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更多确定性。

4月23日,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幕。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展会上,跨国车企不仅展示了产品与技术实力,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与信心。

2025年4月23日,上海车展,宝马AG M混合动力V8艺术车。视觉中国 图

关税不利于全球贸易,阻碍创新

美国近期乱挥“关税大棒”的做法引起了业内高度关注。

据环球时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和同样参加此次上海车展的奥迪首席执行官格诺特·德尔纳均对美国关税话题发表了评论。

“我们也依赖全方位的进出口能力——如果出现限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这对全球贸易总体不利,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康林松称,同时也提到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康林松是上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讨论关税问题的汽车业高管之一。

此外,上述报道还提到,德尔纳也在上海车展期间接受该媒体采访时抨击了美政府肆意滥用关税手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的做法。“关税不是解决办法。”德尔纳称,“它们阻碍创新,造成虚假竞争”,“我们已在中国生产了30多年,我们相信必须找到其他解决方案。”

4月23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上海车展上表示,将继续倡导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因为经济增长源于开放而非封闭。此外,宝马坚信全球性挑战需要更多协作而非对立。

福特中国首席财务官Ryan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公司的一些进口产品,如F150猛禽、林肯领航者等,受到了关税的影响,但公司大多数产品都在中国制造和售卖,“我们依然坚信中国市场”。

跨国车企“重仓”中国

即使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跨国车企仍在加码中国市场、加速融入中国创新生态。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国市场对奔驰集团具有战略意义。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参加上海车展,面向的是全球、投资的是未来,将携手合作伙伴持续优化研发生产布局,面向全球市场推出更多创新产品。

4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官网发文强调了“持续深耕中国”的决心,“时值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生产与研发迎来第20个整年,梅赛德斯-奔驰将持续投入中国市场;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将在华生产”。

车展开幕前一日,梅赛德斯-奔驰在上海举办品牌科技日,康林松表示,“中国不仅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更是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我们正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在中国,为全球’,以本土研发反哺全球体系。”

本届车展的一大亮点是 “外资车企+中国科技” 的深度协同。宝马聚焦在人工智能方面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

齐普策表示,“人工智能的关键进展正由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在此推动。为此,我们正强化本土AI技术合作,将其深度整合至在华车型中。”据介绍,宝马正与阿里巴巴合作,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发新一代人车语音交互系统,还将把引入中国的车业务。

“上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我们有许多团队成员常驻上海。上海对福特在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yan 介绍,上海是公司设计中心的所在地,福特是唯一一家把设计中心设在上海市中心的汽车制造商,这很好帮助公司吸引了有效竞争所需要的人才。福特中国的数字团队、软件团队、林肯团队都设在上海。

正如康林松所言,“中国汇聚着最年轻的客户群体和最丰富的创新集群。”在这场“全球汽车向东看”的浪潮中,上海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而跨国车企的深度参与,不仅为中国市场注入新动能,更通过“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为全球汽车产业贡献中国方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