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1月29日上午,深圳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 2023年首批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召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舒毓民在仪式上表示,2023年,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围绕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做出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重要战略部署,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舒毓民强调,力争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整体规模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家,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 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1500亿元、绿色贷款1500亿元,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牌机构财富管理总规模达28 万亿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一流金融控股平台,银证保等主流金融业务做优做强,金融科技、可持续金融等特色优势领域巩固提升,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
为了确保这些目标落实,舒毓民表示,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扎实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扎实抓好稳增长服务调度。强化金融运行调度,紧盯影响增加值核算的关键指标数据,拓宽重点机构监测调度的覆盖面,进一步挖存量、拓增量、提质量,全力以赴完成年度 9%增长任务。加强市区联动,充分发挥各区尤其是金融大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作用,推动各细分领域稳健运行,争取年底本外币存款规模达13万亿、贷款规模达9万亿,证券交易额保持正增长,保费增速企稳回升。系统深入研究金融业服务工业、投资等重点领域稳增长的作用机制,针对性做好金融机构的引导服务,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互促互进。继续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围绕同业存款、量化私募、互联网保险等领域开展深入调研,研究推进挖潜增效的具体措施。
二是扎实抓好“双招双引”工作。全力支持招商金控等金融控股公司在深发展壮大,密切对接华润、腾讯等潜在企业,积极争取监管部门指导支持,推动在深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增强协同效应、聚合效应。推动招商局集团、中石化集团等央企加大在深布局金融板块,推动符合条件的机构在深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专业子公司或项目公司。争取字节跳动、美团等消费金融牌照落户。完善市区联动的“招商小分队”机制,加大券商、保险等资管子公司、重大基金招引力度,力争军民融合基金、民航混改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加快落地。持续跟进不少于 100 个线索台账,实现世界 500 强、大型央企、重点金融机构、头部外企等走访全覆盖,力争新落地重点项目不少于10家。
三是扎实抓好融资供需对接。做优做实每月8号“深圳创投日”品牌,分行业、分赛道、分阶段促进项目资本对接,推动上市公司产业资本、社区股份公司存量集体资本,以及保险、理财等金融资本加大对创投的资金供给,拓宽创投资金来源,努力缩小与京沪创投规模的差距。做深做实“金融驿站”工程,在现有98个驿站基础上,进一步增设网点、拓展范围,提升有效触达,全年举办大型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不少于15场。研究扩大“深圳金服”平台的产品种类,加强与深i企、深圳信用平台的深度融合。联合驻深监管部门深入推进“首贷户”培育、“深惠万企 圳在行动”工程,力争新增首贷户不少于2万。
四是扎实抓好特色领域提质增效。争取获批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政策。落实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组建跨业态的行业协会,大力吸引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地。出台实施金融科技专项规划,办好深圳国际金融科技节,深化“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创新应用,推动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争取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搭建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新评审认定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五是扎实抓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积极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已报送的 26 个金融事项纳入第二批清单,调研储备第三批清单项目。积极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加快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会同驻深监管部门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公募REITs、“双Q”等创新试点,推动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深化前海深港金融合作,争取中央部委尽快出台金融支持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措施在前海率先落地。争取举办国家级深港金融论坛。围绕财富管理、养老金融、可持续金融等主题,与伦敦、新加坡、东京等金融中心加强互动交流,每季度至少举办1场国际合作论坛,不断拓展金融互动交流“朋友圈”。
六是扎实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完善市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工作机制,稳妥有序推进 P2P 网贷、私募基金、非法集资等风险处置。制定出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方案,提高对涉众金融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能力。研究出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实施细则或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理顺信息共享、风险排查、事件处置、协调办案、责任追究、激励约束等制度安排。开展地方金融组织“合规建设强化年”活动,加强小贷、融担等分级分类监管,严把源头准入,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搭建智慧金融大数据平台,提升风险动态感知和穿透式分析能力。深入实施“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引导建设一批“百姓学金融”科普阵地,持之以恒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作者:曹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