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1月17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针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发展趋势,国家已多次优化调整生育政策,各地也陆续出台政策鼓励生育。
在相关专家看来,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既会为经济社会系统带来新挑战,也会提供相应的新人口机会。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机会的转型,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的人口特征和人口机会。不要轻言人口红利消失。
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此前,由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也曾显示,2021年13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其中,湖南、湖北、山西、江苏等地是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同时,安徽、山东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处于由正转负的边缘。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标来源:国家统计局)
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娃
对于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发展趋势,国家已多次优化调整生育政策。2013年和2016年分别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陆续出台政策鼓励生育。
浙江省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家庭给予育儿津贴、托育费用补助;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对生养子女给予普惠性经济补助。同时,湖南、吉林、福建、黑龙江等多地也都提出相应的鼓励生育的措施。
与省级层面要求不同的是,诸多地级市和区县出台了更为细化的举措。湖北省安陆市对本市户籍人口2021年5月31日后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夫妻,每月补贴200元、400元,直至幼儿年满3周岁。日前,深圳发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可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自主申请育儿补贴,生育第三个孩子最多可申请育儿补贴共计19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区在现金补贴之外,还叠加了住房等方面的激励措施。湖南省长沙市对依法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增加1套购房指标,根据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规定,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在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的政府补助,在各中心集镇等集中居住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的政府补助。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认为,要加强家庭和生育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和研究,倡导新型家庭婚育文化。深入调查分析当代家庭、婚育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家庭生育观引导、提升生育意愿、完善生育支持、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建议,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田利也表示,在稳妥推进包容性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国家需系统谋划儿童照料、老年福利、女性发展、家庭融合间的系统关联和有效组合,从保障女性权益出发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等规定;提供多元化托育服务,引导托育机构充分发挥婴幼儿照料功能,减轻家庭照料负担。
人口负增长或将带来新阶段人口机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认为,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状态意味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会为经济社会系统带来新挑战,但也会提供相应的新人口机会。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机会的转型,深入分析不同阶段的人口特征和人口机会。不要轻言人口红利消失。
“能否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归根结底在于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转变研究范式和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指出,要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潜在增长能力的稳定乃至提高;需求侧则要保证社会总需求,以消费需求支撑起潜在增长率。
原新指出,在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依然巨大。据预测,2035年中国总人口还将超过14亿,2050年则仍在13亿人以上。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由此带来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
原新表示,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持续存在,劳动力供给依然丰盈,同时还具有典型的低龄老龄化特征。虽然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增强,但劳动力供给丰盈的数量型人口机会犹存。
原新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双降,且劳动力数量需求弱化和质量需求强化同在;低龄老人多将开启长寿机会窗口,可推动延迟退休,老年人灵活就业、弹性就业,终身学习等正式社会参与活动,也可通过鼓励老年人的非正式参与活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比如家庭内部代际支持、社区志愿者、互助、辅导员等;老龄社会深化有利于推动形成老龄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构建文化、健康、宜居、服务、制造、金融等老龄产业新业态。
蔡昉也表示,延迟退休能够带来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可以构建某种机制,将延迟退休产生的收益补偿给相关利益群体,以推动延迟退休改革。“建立涵盖全民终身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实现更多改革成果的共享,即是要做的政策任务,也是我们要思考的某些可能的范式变化。”蔡昉指出。
责编:朱雨蒙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