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全国客服热线  全国报修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附近服务网点  24小时服务电话  全国报修网点  家电上门服务  24小时服务热线  附近上门服务网点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森瑞投资林存最新发声:谈及防疫概念股、医药蓝筹,这些方向正在迎来反转契机

   更新时间: 2024-11-24 13:11  发布时间: 2年前   730
核心提示:  本刊编辑部 | 齐永超 王飞  精彩观点  与疫情有关的公司收入更多是接近一次性的,并不具备长期和持续的增长,不能过度留恋。  目前来看,导致医药股下跌的因素和动能都在衰竭。  医美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因为其本身属于消费领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中药公司想挣

  本刊编辑部 | 齐永超 王飞

  精彩观点

  与疫情有关的公司收入更多是接近一次性的,并不具备长期和持续的增长,不能过度留恋。

  目前来看,导致医药股下跌的因素和动能都在衰竭。

  医美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因为其本身属于消费领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中药公司想挣钱并不是开发出多少新药,而是把品牌进行市场的外延。

  医疗消费、高端器械装备、创新药领域等领域将是2023年反弹先导力量。

  12月22日晚7点,《红周刊》重磅企划的“前瞻2023 优质资产 牛途再现”线上投资策略会进行到第五场,对医药有深入研究的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以“价值洼地医药股,2023如何掘金?”为主题分享了其最新看法。

  在林存看来,近期被市场热炒的防疫概念股早已错失最佳买入节点,而更是只是“昙花一现”。对于目前已经具有明显估值优势的医药蓝筹,林存认为,多重利好因素正在积累,因此,它们正在迎来反转契机。

  以下为文字交流实录精华(有删减):

  防疫概念股是昙花一现

  低估值医药蓝筹迎来反转契机

  这个阶段大家反而都在炒作疫情股,那么,与疫情相关的感冒药、退烧药,或者一些医用耗材是否是值得投资的?

  在我看来,当前市场对疫情概念股的炒作应该是一个短暂的“昙花一现”的阶段。而市场当中还有人存在幻想,认为还有很多人没有被感染,而防疫需求仍然存在,所以疫情概念股的行情还没有结束。我认为,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被套在高高的山顶上。

  因为与疫情有关的公司收入更多是接近一次性的,并不具备长期和持续的增长,所以不能过度留恋和反复过分的炒作疫情概念股。

  整体医药板块,门类非常多,包括六、七个子板块,涉及到六、七百家上市公司,可以挖掘的细分机会还非常多。

  自2021年年中以来,医药股受到多种利空的影响,整体板块出现了幅度非常大的持续下跌。大部分的医药蓝筹股已经跌了2/3。目前来看,中证医疗指数的估值是在创新低的。截至12月21日,中证医疗指数的动态估值跌破了23倍,创出了历史最低水平位(见附图)。

森瑞投资林存最新发声:谈及防疫概念股、医药蓝筹,这些方向正在迎来反转契机

  2018年刚刚开始第一轮集采的时候,医药板块也出现了一轮大幅调整,我们认为当时的估值已经很低,而现在的估值相较于2018年底还要便宜三成以上。

  2018年底,动态市盈率跌到了30多倍,而当前是23倍,而且由于即将进入年底,年报和一季报将会接踵而至。如果目前的医药板块仍维持在低位,由于动态市盈率向TTM估值(滚动市盈率)的切换,医药板块的整体动态估值水平可能会降低至20倍以下,这在A股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

  从长期发展来看,医药行业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老龄化现在已经越来越严重,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有2.5亿,10年之后就会达到大约5亿以上。所以刚性的需求对于医药板块是具有很强的支撑的,不应该去怀疑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为什么近一年当中医药股却持续调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医药股出现了一轮比较大的牛市。医药蓝筹普遍上涨2~3倍,涨幅达5~10倍的个股也不在少数。获利筹码积累比较多。第二,集采的反复推进。从2018年底第一轮到现在,集采已经有六七轮,凡是集采过的药品,价格跌幅巨大,投资者对药企的盈利状况感到担忧。第三,叠加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带动了整个市场投资氛围和资金面的收紧。

  所以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医药股的持续调整。但是目前来看,导致医药股下跌的因素和动能都在衰竭。

  首先是估值的大幅释放。其次是集采政策开始变的相对缓和,70%以上的药品集采都已经落地,而且集采价格开始触底回升。与此同时,目前政策对于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也是比较大的。比如此前发放了2,000亿的贴息贷款来鼓励国产医疗装备行业的发展,与之前集采降价的政策环境相比,几乎是出现了一个180度的转变。第三,在政策环境之外,经济环境也在迎来转暖。比如疫情的因素,在1~2个月之内可能会到达顶峰,而对明年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小,经济和宏观环境都会有所恢复。

  所以整体而言,我认为明年的经济会改善,股市也会迎来转折,而已经超跌同时又具有不错成长性的医药股,2023年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比价效应,从而也将会迎来不错的反弹态势。

  以下为互动环节(有删节):

  低估值、集采压制因素减弱

  多重利好因素正刺激医药板块反弹

  《红周刊》:在您看来,医药板块未来如果出现趋势性的反转,哪些因素至关重要?

  林存:低估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政策基调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能对于90%的人来讲,去年的医药集采和医药政策是过于严厉的,所以导致很多资金都在撤离医药股。

  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创新药品和创新器械不会被纳入集采,政策将会继续扶持。特别是器械装备,我们这几个月以来也做了很多研究,以往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在大型的器械装备上,比如CT核磁,现在做核磁需要排队等待一个月以上,而且价格非常高。这是因为中国自己的相关设备还不够硬,生产量还不够大,配置功能还不够多。对于这种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跟国外的高端装备一较高下的企业,政策应该重点的去扶持,通过不断的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既能压低成本,也能增加供应量。

  国产医疗设备、大型器械等这类项目的一些龙头公司,比如迈瑞医疗、海泰新光、华大智造等,应该会具有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器械的发展也会让投资人认识到医药不止是一个药品,还包括许多医疗器械,而这也是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质赛道。

  另外,创新药领域也在迎来利好。我主要讲两个方面,首先,以前中国的创新药主要分布在港股的18A(港股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随着11月以来港股回暖,此前平均跌幅高达80%的港股创新药板块也开始止跌反弹,甚至有的个股反弹高达1倍~2倍。这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

  其次,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最新市场中出现了两次创新医药企业的突破。其一是康方生物,其二是科伦药业。它们都是把自己的最优秀的研发管线与国际巨头进行合作。科伦药业刚刚(次日12月23日,科伦药业股价收出一字涨停)发布了一项公告,称与默沙东进行合作。

  在我看来,像康方生物和科伦药业这种通过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收预付金,之后享受权益的这种合作模式,已经为中国创新药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红周刊》:在您看来,随着集采对医药的压制因素在减弱,投资医药的逻辑会发生哪些变化?

  林存:医药投资如果只看药品或者耗材,有必要关注政策的取舍以及集采的力度。但是因为医药板块是一个具有非常多层次的行业,至少有5~6成的市场是与政府没有关系的。比如医疗服务、医疗连锁机构,以及医药的流通环节,另外还包括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等。

  比如CXO(医药外包),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是医药板块的投资热点,整体市值超过2万亿,占整个医药板块总市值超过3成。而CXO就与集采没有任何关系。因为CXO企业是为药厂提供生产和服务的,不少企业超过50%的业务来自海外,所以研究这类公司的收入变化、盈利并不需要关注医保政策的侧重。而更多需要关注以下两点,第一,资本市场的融资量、对创新药投资热情的高低。第二,中美关系以及中欧关系。

  目前,从医药政策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缓和,而未来随时也有可能转向,进入政策鼓励、扶持带动的一个重要节点。

  直播福利限时免费领!扫码获取2023年度策略,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关注创新药领域

  研发能力、产业优势、技术能力是重要素

  《红周刊》:CXO过度依赖海外,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会有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发生。在您看来,这种现象未来会有所改观吗?

  林存:对,是这样的。CXO公司此前涨幅巨大,一旦出现一些波动,市场都会十分警惕。药明生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年初被美国商务部列入了所谓的制裁名单,虽然只是一个观察级的制裁名单,但开盘不久,药明生物就因为该消息下跌了超过30%。经过一年的反复抗争和沟通,药明生物两家子公司已经从这份名单中被移除。

  但是我们看到相关公司的估值水平却是一落千丈,股价也持续在低位徘徊。这就说明市场对于这种地缘政治等不可控因素是比较担忧的。

  而如果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CXO的产能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另外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成本。如果美国将相关产能全部移回美国本土去生产,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杀敌1000,要自损3000。它的成本会加重甚至翻倍,而且时间效率会严重的降低。

  我们都知道,在医药研发领域,时间就是金钱,如果你的研发效率变慢,即便最后研发成功,那么,市场也可能早已经被其他企业瓜分。所以我认为,国际合作这种和合精神才应该是中美要走的路,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制约我们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关公司也开始纷纷在海外建厂,如新加坡,一旦发生不可控的因素,也能够因此保障正常的产能。

  就从目前来看,CXO公司大部分在手订单是很充分的。虽然有些公司剔除了新冠的大额订单之后,业绩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是就生物医药本身的开发需求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良好的状态。1~2年之内相关的订单还消化不完,业绩增长是可以持续的。

  而在政策方面,我认为也需要给与这一类产业相对的保护和扶持。一些企业整了很多外汇,如果受到国外的一些非经营性因素的扰动,我们应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内需市场,让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很好的发展。

  《红周刊》:CXO是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在筛选过程中就需要精挑细选了。那么,您认为哪一类的CXO企业更具有关注价值?

  林存:确实如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做减法开始进行筛选,首先可以剔除以代工为主企业,特别是以新冠疫情相关的大订单带动业绩的这一类公司,比如博腾股份(维权)、凯莱英等。因为药厂都变成了代工,产能的积累势必会造成行业的内卷,而新冠疫情的订单又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些企业未来将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相对而言,我们更看重有研发能力、产业优势比较强的企业,比如药明生物。这家公司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对地缘政治的担心,害怕它被美国针对,但我觉得它的竞争能力还是特别优秀的。

  我们还比较看重一些有特色项目的公司,比如养猴子的昭衍新药,这家公司不仅90%的业务来自国内,不怕国外的制裁,而其在主营业务实验动物上,还具有非常高的壁垒和资源优势,别人很难抢走它的业务。那么,在未来两年之内,这家公司的订单以及业绩都会保持一个超高速的增长。市盈率也会因此不断降低,形成比价优势。

  《红周刊》:我们知道,有众多CXO企业会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估值差,您会以A股配置为主还是港股?

  林存:这两者的可比较性其实并不强。因为港股更多的是受资金流动性的影响,比如在美国不断加息的时候,整个市场极度缺钱,港股的医药股市值跌去80%甚至90%的也不在少数,但当美国停止加息的时候,港股的医药股又很快获得了资金的追捧。

  《红周刊》:在港股登陆上市的药企中有很多尚未实现盈利,最近几年A股也开始为这些药企开了绿灯,您怎么看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

  林存:我觉得盈利不盈利不是最关键,而是这家企业有没有真材实料,比如好的研发储备技术能力等。当然,港股中也有很多讲故事最后没有发展起来的案例,但我觉得大浪淘沙后还是能够剩下一些好公司。目前来看,像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等都具备这种潜力。

  中药有过热苗头

  老牌中药公司进行品牌市场外延是重点

  《红周刊》:实际上,在创新药之外,很多传统的中药企业也加入了创新的队列,并在今年受到资金的追捧,您怎么看这些药企的创新动作?

  林存:今年的中药行情其实和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有很大关系,另外,也和疫情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感冒药、止咳药等清热解毒类的药品,都受到了资金的关注。但在创新方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并且已经推出的相关应用产品并不多。在我们看来,真正的创新应该属于在应对一些疑难杂症上有所突破的产品。至少目前,中药还没有广泛的出现这种现象。所以,我们觉得在被疫情等多种原因炒高了之后,中药已经蕴藏了巨大的获利盘,大家不可过于追高。

  《红周刊》:相比创新药企业,中药企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变,因为其大多拥有百年老字号——配方,您是怎么看这类企业的投资价值的?

  林存:其实目前的中药就剩下少数的几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了,比如在同仁堂、云南白药和片仔癀之外,其他的都相对小一点。当然,也有正在形成品牌的中药企业,比如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等。我们对中药企业的看法是,中药公司想挣钱并不是开发出多少新药,而是把品牌进行市场的外延,就像云南白药,开发了创可贴、牙膏等外延产品把市场做大了。而类似同仁堂等,其在相关领域的延伸就明显相形见绌,只是守着一些经典的名方。片仔癀也基本如此,并且它的适应症很多,定位也不是很清楚,而市场却给了它60倍的估值,这明显是不匹配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在中药的投资上还是要慎重。

  大医药消费领域机会多

  眼科、医美等领域是好赛道

  《红周刊》:您曾经提到,生长激素是生物制品中消费属性较强的一个领域,其中的龙头也曾一度引领市场。但现在的生长激素龙头的市值已经大幅缩水,您觉得现在生长激素还是一个好赛道吗?

  林存:我觉得在之前的十年,生长激素都是医药板块最好的投资赛道之一,龙头公司长春高新在过去的涨幅最高曾达400多倍。但去年下半年以来,长春高新股价在短短一年时间中又回撤将近70%。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集采的影响,尽管几个相关的水针生产企业都不参与集采,但市场并不放心;另一方面是大环境经济下滑所致,因为生长激素是消费金额比较大的自费药品,在经济好的时候家长可能会非常愿意支持孩子长得更高一点,愿意在这方面有所投入。但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这种消费能力肯定会出现一定的萎缩的。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人口出生规模是不断下滑的,比如在四、五年前,全国的新增人口可能在1700多万,但在今年很有可能就跌破1000万。在这种情况下,会给生长激素行业的增长空间持续的蒙上一层阴影。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长春高新等龙头的动态市盈率都很低,目前也就16倍左右。不过,我们觉得,生长激素领域在明年也很可能会随着医药板块的反弹而有所表现,只不过在没有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很难有大的资金会把其当作一个战略性的品种进行配置。

  《红周刊》:您是怎么看眼科这个赛道的投资机会的?以及怎么评价眼科龙头公司近几年的发展?

  林存:因为目前政策干预相对比较少,爱尔眼科塑造了一个资本神话,自上市至今也曾大涨好几十倍。截至目前,我们仍认为这是一个好赛道,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眼科公司上市,爱尔眼科的估值稀缺性在降低。更重要的是,爱尔眼科是依靠不断并购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并不完全是通过自身的内生增长。

  《红周刊》:牙科和眼科有点类似,都是行业很大、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它的投资机会如何?

  林存:相对眼科来讲,牙科各方面的风险更高一些。首先,牙科有很多高附加值的手术,比如种植牙等,今年已经历了专项整治行动,就是说国家可能不愿意看到这里面有暴利和不规范的一些经营行为。其次,公立医院在提供比较廉价的服务的时候,会对社会上其他的牙科服务形成挤压。在我和业界其他人士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牙科实际上是亏损的。所以,我觉得牙科的投资风险也会相对高一点。

  《红周刊》:同样经历过专项整治行动的还有医美行业,市场对其分歧也比较大,您觉得这个领域是否值得投资?

  林存:医美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因为其本身属于消费领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且医美和人口老龄化的关联性比较高,因为女人老了她消费的频率就更高了。但医美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广,这其实也很难预测。

  药店、血制品短期需谨慎

  心血管器材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

  《红周刊》:药店在今年四季度也获得了资金的追捧,其较好的市场表现能否持续?

  林存:我们觉得,药房股即将面临线上平台冲击的情况。因为前段时间大家对新冠相关的药的需求很高,都得从药房买药,其业绩因此获得了带动。但随着新冠高峰期的逐渐临近,目前深圳可能已有超过1/3的人群感染过了,再过半个月消费高峰就过去了,那时再抱着药房股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所以,我建议大家现在不要持有相关公司,因为风险很大,只是“昙花一现”。真正值得投资的还是那些拥有应对老龄化产品的公司。

  《红周刊》:您对血制品行业怎么看?

  林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反映有缺血的情况,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都病了,血量供应不足,所以比较紧张。但这应该也是个短期现象,毕竟对于血制品国家层面是不允许加价的。所以,血制品行业可能会出现短线行情,我们不做重点推荐。

  《红周刊》:疫苗股之前也曾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近期也处于相对低位,您对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林存:其实,在去年年中的时候我就表示,不太看好疫苗股。在新冠疫苗方面,大家目前几乎都打过了,这是由国家买单的,价格也相对压的比较低,可以预期,相关企业在未来的业绩可能并不会有更多增量。所以,疫苗行业将来的市场仍将以儿童为主,成人消费的宫颈癌疫苗、狂犬疫苗和流感疫苗等为辅。

  而在儿童疫苗方面,刚刚提到我国的出生人口最近几年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下滑,这将会大幅降低相关疫苗的需求。另外,像肺炎疫苗等价格比较贵,又有好几家公司不断有竞品推出,这会形成恶性的竞争格局。在成人疫苗方面也几乎如此,虽然智飞生物在代理默沙东的四价和九价宫颈癌疫苗,但是后有追兵且越来越多,未来宫颈癌疫苗必然会掀起一场厮杀。所以,我们是比较看空整个疫苗板块的,我建议大家在这一块布局还是要谨慎些。

  《红周刊》:您怎么看心血管器材赛道?怎么评价集采对其造成的影响?

  林存:心血管原来是受集采压制最大的领域,比如1万多元的支架被降到了600元了。但经过近两年的运作,我们发现相关的支架已经有所涨价,而且国家还给了一些配送服务费,以保证物流以及相关的配送服务。从这方面看,国家还是想适当的保证相关企业拥有一定的利润的,让企业可以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觉得,心血管这个领域最糟糕的时间段已经过了,以后就需要关注各个公司有没有新的产品推出,因为新产品将决定公司的发展前途。

  2023年医药股的估值大概率上升

  医疗消费、高端器械装备、创新药领域等机会多

  《红周刊》:如何对一只医药股进行合理的估值?

  林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并不是说简单的多少倍就可以了,就像前几年,很多医药股都涨到上百倍了还有人在抢,但现在好多公司跌到一二十倍还没人要。目前来看,医药股整体的动态估值水平属于近30年以来的低点,影响其发展的政策已经在慢慢的落地了。另外,明年的宏观经济也有望重拾升势,所以我们觉得,明年医药股的估值水平大概率不会再向下走而是会往上升。

  我们也可以用10年的眼光来看,医药板块一直是大牛股辈出的地方,之前大家觉得医药股涨多了,不敢进行投资,如今已经出现了捡便宜筹码的机会。

  《红周刊》:最后,在医药这个大行业中,您会把哪些细分领域排在布局的前列?

  林存:首先是医疗的消费服务,然后是国产替代的高端器械装备,最后是有好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药领域,这几块有可能是明年医药反弹的先导力量。另外,还可以关注一些超跌的公司。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频道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频道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548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