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欧洲国际防务展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HX3卡车炮再度进入公众视野。40吨左右的车体自重、高度自动化的系统、10×10的轮式底盘……这些特点,刷新了人们对卡车炮“体重较轻”的传统印象。
在输出强大火力的同时追求高机动性,这一战场需求,多年来使卡车炮由昔日的“应急之作”渐渐变成了“正宗重火力”,还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型号,如捷克斯洛伐克的“达纳”、法国的“凯撒”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卡车炮投入实战“淬火”,以及各种高新科技的融入,其作战效能明显提升。
如今,一些卡车炮已列装,成为一些国家陆军青睐的重火力“新宠”;一些新卡车炮已完成研制,如以色列的“西格玛”、捷克的“莫拉纳”、日本的19式卡车炮等;还有一些新型卡车炮正在研制之中。
那么,卡车炮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火炮?在重火器角逐激烈的陆战场上,它靠什么占据一席之地?为什么会引起各国竞相研发?今后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请看解读――
“快速部署重火力”,让卡车炮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在“谁是最早的现代卡车炮”这个问题上,不少人的回答是法国“凯撒”。对现身时间更早的捷克斯洛伐克“达纳”,人们更多地将其归类为车载自行火炮,而非卡车炮。一个重要理由是“达纳”太重了,远不如“凯撒”那样特征鲜明――体轻、造价低、可较方便地用运输机远程投送。
但现在,随着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HX3卡车炮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已很难按“体重”把昔日重约30吨的“达纳”排除在卡车炮之外。因为,HX3卡车炮的体重达到了40吨左右。
人们这方面的纠结,恰恰反映着一个事实:卡车炮的“流行”,不仅仅是把牵引式火炮或者履带式自行火炮的炮塔“搬到”卡车底盘上,还有着更高要求――通过“集成”,使其在机动性、打击力、防护力、远程投送能力方面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事实上,“卡车+炮”的组合出现得很早。不过其大多数是“卡车驮着火炮跑”的简单物理相加,是火炮机动性不足之时的“权宜之计”,一般射击精度低、射速慢,威力与效能也难有保证。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卡车+炮”的组合并没有被大国看重。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新面貌出现的卡车炮才受到人们重新关注。以“凯撒”问世为标志,卡车炮发展踏上了“中兴”之路。
在牵引式火炮、履带式自行火炮、火箭炮“三分天下”情况下,卡车炮能在此时兴起有其原因:
一是作战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国家迫切需要能迅速机动甚至能通过运输机进行远程部署的火炮,而履带式自行火炮普遍车体较重,难以满足此类要求。
二是反炮兵手段的增多及反炮兵雷达性能的提升,使火炮快打快撤直接攸关战场成败及炮手生命安危,而牵引式火炮在机动性和防护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三是出于打击效能方面的考虑及作战样式的改变,使用火炮进行精准打击的场合增加,而当时的火箭炮在精准打击方面“力有不逮”或成本过高。
于是,能高速机动、造价较低、可精准打击并且火力凶猛的卡车炮进入人们视野。底盘、火炮制造技术的提升以及集成系统的完善,则为满足这种需求奠定了基础。
综观当下各国现役卡车炮,应用成熟底盘和火炮是其鲜明特点。如瑞典FH-77BW“弓箭手”卡车炮所用火炮,源于FH-77式155毫米榴弹炮;俄罗斯2S35-1联盟-SV-KSH型卡车炮,所用底盘与轻量版的“龙卷风”火箭炮同源,其炮塔则类似于2S35联盟-SV自行火炮炮塔。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正在测试的HX3卡车炮所用火炮,则来自PzH2000履带式自行榴弹炮。
在选择底盘与火炮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约不同”,是因为如此选择好处多多。一则可让卡车炮在获得快速部署和撤出能力方面更有保证;二则可使研发费用大幅降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持续“进化”,性能更优更适用
在众多卡车炮中,瑞典的“弓箭手”有一定代表性。沃尔沃民用卡车底盘加上弹匣式自动装填的火炮系统,使它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达70千米/小时,爆发射速达15秒3发。其火炮药室容积比北约标准火炮的药室容积大一些,能装更多发射药,炮弹射程因此而增加。
事实上,不仅是“弓箭手”,更多卡车炮都在机动速度、火炮射程等方面不断“进化”、增长“本领”,并呈现出一些共性。
威力更大。让威力更大、效能更高的火炮“坐上卡车”,是各国研制者们的追求。以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火炮后坐力太大、卡车底盘承载力不足、输供弹药费时费力等难题。如今,这些问题在不少国家已得到较好解决,研制者基于更好底盘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也就更有底气。
前不久,以色列展出了新一代“西格玛”155毫米卡车炮。和以色列的主力自行榴弹炮――美制M-109A相比,虽然两者同是155毫米口径火炮,但“西格玛”的打击威力更大,在使用同类弹药情况下,射程几乎是M-109A的2倍。
不仅是以色列,其他国家的新型卡车炮所用火炮不少都是155毫米52倍径。如塞尔维亚“诺拉”B-52 M15型卡车炮,就舍弃了原型“诺拉”卡车炮的152毫米口径,改为155毫米52倍径长身管,以追求更大威力、更大射程。
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快打快撤”对卡车炮底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卡车炮的信息获取、导航通信、稳定平衡、弹药装填等能力紧紧跟上,尤其是在火控系统和自动化操控方面,如今的卡车炮已大大向前迈出一步。
2019年,捷克展示了DITA“迪塔”卡车炮。该卡车炮使用了新一代自动装弹机和火控系统,炮组成员可减至2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HX3卡车炮装有自动巡航控制系统、自动载荷处理系统等,由计算机系统控制发射,可针对不同任务场景进行弹药管理,实现远程遥控发射,必要时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操作。瑞典的“弓箭手”卡车炮,从放下驻锄到瞄准射击,再到复位驶离,炮手在驾驶舱内就可遥控完成相关操作,其自动化水平可见一斑。
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虽然卡车炮因“体轻”“步疾”起家,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新型卡车炮或者对驾驶舱装甲进行强化,或者研发新型装甲炮塔,已开始同步重视防护能力。
在2022年欧洲国际防务展上亮相的捷克MORANA“莫拉纳”卡车炮和德国的HX3卡车炮,均采用无人炮塔设计。从其所采用底盘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战略机动性和低成本,而突出了射速和防护能力。
突出卡车炮的适用性。卡车炮大多基于现有火炮型号发展而来,性能方面各有短长。加上要面对不同的作战环境,不可能“一炮包打天下”。因此,其他一些类型的卡车炮也应运而生,以便更好地发挥效用。如俄罗斯的2S40卡车炮,所搭载火炮是一门1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其他国家的卡车炮上搭载的,也不全是155毫米口径的火炮,也有105、152、122毫米口径的卡车炮。这种不同类型或型号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卡车炮的适用性。
仍在“演进”,或将发挥更大作用
对研制和列装卡车炮,美军以前并不热心。但是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
当前,美国正在推进“高机动SBCT榴弹炮”项目,目的就是要在几款他国生产的卡车炮中选出合适的一款,装备给以轮式装甲车为主的“斯特赖克”旅,强化地面战术机动能力。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陆战场上卡车炮地位作用、作战能力的提升,以及其逐渐显露出来的诸多潜能。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卡车炮还在“演进”,且呈现出如下特点:
“看家本领”将进一步强化。质量过硬的底盘,实施高效打击的火炮,促进两者高度融合的支持系统,是卡车炮发展的基础。瞬间输出足够火力、实现精准打击、能够高速机动快打快撤,是卡车炮的“看家本领”。今后,卡车炮的发展势必会在这些方面更进一步,并在提升机动性、打击力、防护能力的同时,有效压缩研发、使用与维护成本。
通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卡车炮本身就是装备通用化的产物。采用成熟的卡车底盘、搭载稍加改装的已有火炮,使其在获得及时、可靠火力的同时,压低了研制成本。今后,随着更多新型卡车底盘与火炮采用模块化设计,卡车炮的通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当前,一些卡车炮已炮塔化,其炮塔通用化的特征明显,同样的炮塔可搭载在不同底盘上遂行不同的任务。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AGM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模块化遥控无人炮塔已折射出这一趋势,通过搭载在不同的履带式、轮式底盘上,就催生出了德国AGM履带式自行榴弹炮、HX3卡车炮以及RCH-155轮式自行榴弹炮3种自行火炮。
部分卡车炮或将具有更多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功能。众所周知,卡车炮的发展,对牵引式火炮的“存在感”冲击较大。尤其是一些实用型卡车炮凭借较低成本,已将部分牵引式火炮取而代之。但谈到卡车炮对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影响,更多人的观点是“微乎其微”。实际上,随着卡车底盘承载能力的增强、车载炮口径的增大、炮车带弹量的增加、自动装弹机的应用,一些以重型卡车为底盘的卡车炮在射程、射速、火力持续性及打击力方面,已经与部分履带式自行火炮相当。全封闭炮塔的出现,更使得部分卡车炮有了不少以前履带式自行火炮才有的“元素”与功能。这些新变化,或将使卡车炮在一些公路交通网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更多地肩负起本该由履带式自行火炮扛起的重任。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卡车炮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遥控式无人武器平台(可换装机枪、榴弹发射器)的加盟、可选择操作模式炮塔的应用,在未来陆战场上,卡车炮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文岳 刘钢 任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