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型的2艘摩耶级“宙斯盾”防空驱逐舰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进行了反导拦截试验。日本共同社报道称,这标志着日本海上自卫队的8艘“宙斯盾”舰全部具备反导能力。紧接着,日本政府又于11月30日宣布,将在2027财年前向美国购买最多约500枚“战斧”巡航导弹,配置在海上自卫队的战舰和潜艇上。
上述异动,不仅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扩军”的最新动作,更彰显了日本右翼势力突破战后体制谋求军事扩张的野心,必将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突破约束发展进攻力量
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总兵力约4.4万人,但其舰艇总吨位却排名世界第四,而且其利用美国的纵容,图谋弥补“短板”,全面提升进攻能力。
长期以来,受和平宪法约束,日本自卫队只能发展防御性力量,海上自卫队着重发展反潜和扫雷能力,装备的导弹射程被限制在200公里以内。这种“畸形发展”固然是出于日本对二战战败的反思,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一度有意将日本海上自卫队打造成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反潜扫雷大队”。日本海上自卫队建成了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立体反潜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扫雷经验。
近年来,美国出于自身地缘战略的需要,对日本军力发展不断“松绑”。日本海上自卫队利用美国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之机,打着为美分忧的旗号,借机提升自身防空反导能力。目前,日本的8艘“宙斯盾”舰全部安装垂直发射系统,形成了4层对空防御圈。海上自卫队4个护卫队群专门配属了强化防空能力的秋月级或朝日级驱逐舰,意在使“宙斯盾”舰集中精力于区域防空指挥和反导。
不仅如此,在美国纵容下,日本海上自卫队还不断突破相关限制,伺机提升两栖、制空与反舰能力。从出云级航母的改装和多用途化,到美制F-35B战机及配套装备的引进和上舰,直至如今试图引进大批射程远超1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其发展进攻能力的步伐不断加速,也引发地区国家的警惕和担忧。
调整编成提升反应能力
随着日向、出云两级直升机航母的下水,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指挥体制和兵力编成上作出了较大调整,将主力编为自卫舰队和“地方配备部队”。
自卫舰队相当于旧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水面主战舰艇、潜艇和航空兵均编入其内。其中,水面主战舰艇编为“护卫舰队”,下辖4个护卫队群,每个护卫队群下辖2个护卫队。一般情况下,其中一个护卫队辖1艘直升机航母、1艘防空驱逐舰和2艘通用驱逐舰,称“直升机驱逐舰队”,主司反潜;另一支则辖1艘防空驱逐舰和3艘通用驱逐舰,称“防空驱逐舰队”,主要负责海基反导和防空。需要说明的是,从2005年起,各护卫队群不再担负作战指挥职责,转为只负责管理、训练和后勤保障的行政单位,而下属的2支护卫队则分散配置,不再集中一地。
与此同时,原先专职防守近海区域的5个地方队,则转型成为专门负责一个战略方向的作战指挥机构。这也意味着,海上自卫队的兵力运用不再局限于同一行政单位内,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部署1到2支“8舰编队”。这对海上自卫队指挥运筹、协同作战、训练水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高了其插手干预周边热点事件的灵活度。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日本自卫队加速融入美军作战体系,强调日美一体化运用,在指挥体制上也在向美军学习。目前,日本防卫省已决定正式设立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的“统合司令官”,届时其对海上自卫队的指挥可能将更加顺畅。
野心勃勃恶化安全局势
然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日本方面已确认,下一发展阶段将新建2艘吨位更大、威力更强的大型反导拦截舰,其将能够发射从美国购入的“战斧”导弹。日本还在研发国产的“防区外导弹”,预计射程更远,未来将取代美制“战斧”。此外,美英澳决定开展核潜艇合作后,日本国内也有声音主张像澳大利亚那样引进核潜艇。
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越轨逾矩”,与美国的纵容甚至怂恿直接相关。美国为推行“大国竞争”和“印太战略”,需要日本为其充当“马前卒”,这就为日本发展军力大开方便之门。日本政府计划在今年年内完成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的修订,许多方面都与美国进行了沟通对接,其中包括发展“可打击他国军事基地及指挥机构”的进攻性军事能力、在5年内将防卫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大幅度上调至2%等。可以预见,外向性和攻击性明显的海上自卫队,有望分到较高的经费份额。
日本强化武装力量、挣脱战后体制、走向军事大国的种种动作,折射出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延续多年的图谋,不仅毒化了国际关系,恶化了地区乃至国际安全局势,更引发东亚地区各国乃至美国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当局妄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强烈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一艘由出云级直升机航母改装的航母,使用的舰名“加贺”,正是沿袭自珍珠港事件中旧日本海军一艘主力航母,而后者同样是一艘从战列舰改装而来的“变身航母”。惊人相似的历史,提醒人们应时刻保持警醒,反思其中的教训。尤其是美国,更应避免“养痈遗患”,警惕日本发展武装力量可能带来的“反噬”效应。(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