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金融机构如何从绿色金融中获得收益?碳市场交易价格怎么定?
11月26日,在20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证券、银行、科创企业的人士,围绕“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积极献言。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认为,所有的科技创新没有金融支持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认识到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欧洲、美国也投入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撑研发追赶。
“光靠企业自己的研发投入远远不够,宁德时代在全球作为头部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研发,营收的6%-7%投入到研发,但是这种投资,科技创新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它是长期的行动,不是说今天投明天就可以赚回来。所以这里面各种股权、债权包括金融支撑,起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倪军表示,商业模式的变更也需要金融支撑。宁德时代推出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希望开展新的换电模式,这种情况下电池变成了资产,叫做“电池银行”,这里面就要和金融机构合作。我们目前在厦门、合肥已经大量投入,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撑,一个企业无法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但他也同时指出:“不能大量放水到新能源行业,有很多的资源投进去,造成了大量浪费。”因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门槛还是非常高的,大量的资本涌入造成了很多低廉的产品,才会看到市场上有不少自焚电池。所以资本有正面的效应,但是用得不好也会有负面的作用。
德意志银行(中国)行长邱运平认为,因为金融是服务实体产业的,实体产业发生的变化跟银行机构的相关性非常大。
在ESG融资或者绿色融资的业务上,邱运平认为有非常大的前景:金融机构跟产业紧密合作,在这上面绝对意味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但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也是一个风险管理的重要题目,因为如果未来产业上发生变化时,我们要确保融资对象或者融资的项目是符合社会未来的要求。
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健指出:“对于券商来说,我们做的绿色金融发展很多是传统式的,比如说绿色企业、绿色产业上市、融资、发债。但是我觉得未来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也是券商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业务,现在参与主体还是比较少,包括基础制度、监管政策、市场交易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
刘健表示,申万宏源也在向监管部门申请碳金融的业务资格,因为本身碳行业市场是基于科斯定理,通过明晰产权和市场交易的方式来激励资源投到绿色产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制度,也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做的,很具有潜力。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一年多,总交易规模刚突破2亿吨,交易金额接近90亿元的水平。
赖晓明认为,从交易的规模来讲,好的方面是整个一年的配额从分配、交易、核查、清缴履约完整行使,对企业的履约率是99.5%。当然,目前交易规模还不大,相对配额发放还不大,活跃度有待提高。交易的集中度非常高,80%集中在履约前的一个月。大多数企业参与的频次都在10次以下,整个流动性、活跃度需要提高。
赖晓明指出,现在的市场有效定价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参与主体是单一行业,机构投资人没有入市,交易方式也只是现货的一些交易,这些都需要随着政策的推进逐步落实。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如果要把价格提上去,首先就是要把分配机制约束紧,碳市场是个约束机制,也是激励机制。约束是约束高排放企业,激励是激励减排技术好的企业,在基准线上面的高排放企业是受约束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本身就是经济偏重、能耗偏高的,如果把约束机制卡得太紧,可能会对重工业能源企业转型带来过大的压力。
“所以对于分寸的把握确实蛮重要,如果太宽松了,价格上不去,对于减排的激励又不够了,所以这确实有一个需要平衡和综合考虑的问题。”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表示,联合国契约组织鼓励投资者践行active ownership(积极所有权),和被投资者的企业机构去对话,去关注他们在ESG的风险管控和可持续水平的提升等等。
在全球契约组织的平台上,目前推出了全球的首席金融官CFO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全球联盟,包括来自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等等都是联盟的参与者。